春天里,枣阳市处处呈现火热的发展场景。今年1至3月,枣阳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7.8亿元,同比增长129%;一般预算收入7.15亿元,同比增长11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1%。
是什么让枣阳市在激烈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竞争中连续进位?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创新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枣阳市委书记孟艳清说。
快速发展面前,枣阳市深知存在的短板:产业板块不强,龙头企业不多,创新驱动不足。目前,枣阳市纳税过亿元的企业仅有一家,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这都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身份不相称。
4月2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的“三百”战略。全省会议一结束,枣阳市立即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进一步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并响亮提出,要在全国看枣阳,对标浙江、江苏发达地区百强县市找标杆,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中找定位,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十四五”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目标,枣阳反复论证修改“十四五”规划,提出枣阳在襄阳做引擎、在区域当标杆、在全国争进位,围绕“五个定位”,即建设更具实力的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更具特色的“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引擎城市、更有活力的汉江流域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更加开放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更具竞争力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打造千亿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科技创新强市、生态文明强市、社会治理强市“六个强市”奋斗目标。夯实“百强进位”的基本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千亿工业、百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发展壮大块状经济,做优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向1500亿元规模迈进。
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枣阳市坚持招商第一、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项目强市”战略,闯出一条“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内陆县市破困之路。
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曾是困扰枣阳发展的拦路虎。该市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步到位,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目标,用世界视野和国际水准招大引强,先后成功引进华电集团、华润新能源、润阳新能源、中石化、中兴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项目落户枣阳,新上风电光电清洁能源基地、无人机制造、制冷核心部件、工业4.0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制造、农光牧互补综合示范、车用尾气处理液等一批优质项目,其中60%以上技术水平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在技改上寻求突破。针对产品过时、设备老旧、工艺落后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短板问题,该市出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奖励办法》,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提档升级,深入推进“百企百亿”技改工程、“百企登云”工程、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重点扶持“小进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
工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枣阳在全国精选产业优势互补性的地区设立了6个驻点招商站,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和精准招商的通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招什么”原则,加大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力度,针对性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一大批发展潜力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扎根枣阳。
3月19日,枣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七大主导产业链招商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七个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健全从项目对接、签约、开工、投产到后期跟踪服务的“招、落、服”一体化工作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分工、责任人和落实时间点。
今年1至3月,该市新签约项目25个,实际到位资金90.1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项目2个。
以高端化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省委出台区域发展布局总体意见及配套政策,继续保持援企惠企政策连续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百千万”行动计划,支持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扩规提质,制定经济强县发展支持政策和评价机制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枣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武义泉说,枣阳市将精准对接、用足用好,发挥最大效应。
经过多年努力,枣阳正处于蓄势跃升的突破期,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该市抢抓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速推进主导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国家宏观政策、产业领军企业对接,释放“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投资吸引力,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向更高层次攀升。目前,枣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多次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称号。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纺织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82%。
推动特色园区集约化。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项目向特色园区集中,以产业集群思路引导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高标准规划建设汽车零部件(特种车)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建成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个襄阳市级产业园区和7个市级产业园区。枣阳经济开发区调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复,开发区面积由5.7平方公里扩大到28.8平方公里,目前正在申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兴隆回归创业园、摩擦材料研发中心等8家创业服务基地,直接服务小微企业270余家。
枣阳对标发达地区的全国百强县市,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强力推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邀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建材行业协会等,定期到枣阳指导企业发展。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和创业创新奖励资金,不断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政府搭桥成立摩擦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等行业协会31个,引导企业抱团发展。飞龙公司、海立美达汽车、精金模具等60多家企业,先后与中科院、武汉大学等65所大专院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后引进先进技术300多项,高技能人才1300多人,转化、实施高新技术60多项。“十四五”时期,枣阳将加快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增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