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节打年货,这些你都知道吗?

2021-01-22 11:09   湖北日报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武汉古德寺门口,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门口,杭州灵隐寺门口,北京雍和宫门口,都会有市民早早就排起了长龙,等待品尝新一年的腊八粥。长达几个小时的排队,只为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为新的一年祈佑福乐。

腊八粥

不只是喝粥,腊八这一天,不同地区还有泡腊八蒜、吃腊八面、晒腊八豆腐等食俗。

泡腊八蒜主要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腊八这一天泡上的大蒜到春节正好可以食用,通体碧绿,酸辣清爽。

腊八蒜

在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如陕西的关中、渭南地区,人们提前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面

腊八节这一天前后,安徽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并把这种豆腐称为“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

在古代,“腊”字有三层含义,一是“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二是“腊者同猎”,指奉上猎物祭祖敬神;三是“腊者,逐疫迎春”,寓意攘除灾祸、迎接新春。

古人有岁末“腊祭”的习俗,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在年末用猎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平安。

举行腊祭的日子便被称为“腊日”。起初,腊日并不固定。汉代腊日被确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说故事为腊日增添了新的含义,同时也将其日期固定在腊月初八。南北朝学者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便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而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粥的腾腾热气里,年味扑面而来,这一天之后,国民的“打年货”行动就此开始。

“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古人描写腊八的诗篇中,常常能看见节日赠粥的习俗,也能体会到日渐浓郁的年味和对春天的展望。

腊八节这天一大早,宋代诗人王洋便收到了邻人赠送的一碗腊八粥。热粥不仅驱除了雪后的寒冷,还让他诗兴大发,作诗描述了那时腊八粥里常见的食材:“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在陆游的眼中,腊月已经带上了风和日丽的春意,腊八粥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眼前的风物气象也为之一新,于是他写下了“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

“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明代诗人李先芳的《腊日》以人们争相购买新熟酒的景象和街头巷尾都能听到的赛鼓声,烘托出了古代腊日的热闹与祥和。

藏在年货里的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到来,预示着阖家团圆的春节不远了,也预示着万象更新的春天脚步临近。

自腊八至除夕,年味儿一天浓似一天,家家户户开始忙了起来,腌鱼晒肉,打年货,写春联,除旧尘,添新衣,为迎接新春佳节做足准备。

这段时间,家里小孩是最开心的,围在厨房,拿一块滋滋冒油诱人肉香的酥肉,再帮着尝一口蒸格里白气氤氲软糯甜口的粉蒸排骨,随时等着爸爸的一声令下:上街去打年货!

每家的年货清单各不一样,而且它们往往刻在家中长辈的脑子里,这些清单上到底有什么内容我们也不得而知。光看他们打年货的架势,也可以分出不同的派别。

他们往往留恋在春联年画区、书法字画区,伏在摊开的春联案上,仔细研究上下联的内容,直到挑中自己满意的作品。或扎堆字画区,一边欣赏民间艺术家的文字墨宝,一边思考家里哪一面墙壁还能挂一幅字画。

无论是瓜子糖果巧克力,还是水果蔬菜大肉鱼,全部论袋装。只要家里人点名需要的,每个品类装满购物袋为准。这个时候跟在身后的小孩提要求,只要你的吉祥话储备够多,都可以趁着喜庆欢乐的年味得到满足。

今天天气好,出门打年货。厨房缺调料,出门打年货。茶叶用完了,出门打年货。街上真热闹,出门打年货。随性派的打年货行动主要视当天天气和心情而定,买什么,买多少,随心随性。

近几年,网络年货节悄然兴起,越来越多人通过线上置办年货,随时随地一键搞定年货置办。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网络年货节为消费者搭建线上购物平台,为群众采购提供便利条件,确保百姓过一个安心、祥和的新春佳节。

打年货搜索

腊八之后,

还有这些年俗,

做完这些就过年啦!

腊月二十三,送灶上天。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八,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温馨提示:原地过年的小伙伴们,不妨提前请教家中长辈,原地延续家乡年俗,还可以与身边小伙伴共享家乡风味,发现过年新玩法。